top of page

五大育兒法寶 • 相處變得更好

孩子天天都發脾氣,我就天天都要「發火」還擊!

推介五個法寶,讓成人和孩子的相處變得更輕鬆!

  1. 水平視線

  2. 專心聆聽

  3. 作出回應(≠作出反應)

  4. 等候

  5. 說出感受

這五個看起來是很簡單的東西,但要真真正正實行起來並不容易,需要成人很留意自己的行為和努力作出改變。希望透過小羽姑娘分享的生活例子,能令家長們更容易實踐!👣


法寶一:保持水平視線,令孩子覺得被重視


小羽姑娘上班比較少穿裙子,因為這方便我隨時可以蹲下來與孩子說話。有時候家長見到我經常蹲下來,都會問我為何要這樣做。專家說明了與孩子保持同一視線水平的好處:

  1. 與孩子保持眼神接觸,令孩子覺得被重視

  2. 讓孩子感到更安全,與成人更連繫

  3. 被孩子看見,更能得到他的注意

  4. 你能看到孩子看到的事情,更明白他看世界的角度

當然,正在街上走路的時候,未必能做到這一點。但當環境許可,成人應儘量與孩子保持水平視線,可以是成人蹲下來,或是抱起孩子!👀


法寶二:專注聆聽,令孩子更願意表達


因為職業病的緣故,小羽姑娘下班後也會特別留意在街上的孩子。有一次在巴士上見到家長和孩子的互動...

孩子坐在窗邊,靜靜地看著窗外的景象,突然見到一輛消防車經過,興奮地告訴媽媽:「消防車呀!!」此時,媽媽正在看電話中的信息,望不到消防車,分享不到孩子那一刻的喜悅。可能媽媽平日忙碌,也只有那短短的乘車時間能回覆信息,孩子說話後,媽媽也只是稍稍回應:「係喎。」沒有與孩子共同望出窗外,也沒有認真聽到孩子那興奮的語氣。孩子最後繼續靜靜望著窗外,再也沒有在過程中說話了。


成人與孩子的相處中,我們常以為自己聽到孩子說話。但其實孩子的需要和我們每個人一樣 — 得到注意。因為表達後也得不到成人的聆聽,這一個孩子久而久之可能會變得不想說話。


我們想教孩子做事不要一心二用,成人要求孩子前也要留意自己是否能做到!有時後有重要信息要回覆,也可以先跟孩子說:「請等等,爸爸在工作!」回覆過後,馬上問問孩子剛才想表達的東西。


與孩子相處時盡可能把所有的專注放在他身上,他會變得更願意表達!🗣


法寶三:適當的回應,令孩子更願意溝通


曾經看過一篇由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寫的文章,對我有挺大的影響。她說到與孩子相處的時候我們應該對他的行為及說話作出回應(respond),而並不是作出反應(react)。


反應的意思是當孩子帶情緒地做出行為時,成人帶著情緒地做出回覆 — 因為孩子大叫,成人也叫著要他收聲,成人很努力地「平息」事情。


回應的意思是成人容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、意見和情緒而不被批評 — 當孩子不愉快時,成人不需要想辦法「處理」,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。


例子:


❌反應

⭕️回應


❌「唔可以再扭計!講咗有病毒就唔出得街!」

⭕️「我知道冇得出街你好失望,不如我哋一齊諗吓喺屋企可以做咩?」

❌「即刻收聲,唔好再大叫!」

⭕️「你好似有啲激動,有冇嘢我可以幫到你?」


❌「你又未做晒功課?有冇搞錯!」

⭕️「啲功課係咪好難做?你使唔使我幫手?」


相信大部分家長都很難完全做到後者,因為成人也是人,必定有情緒。你絕對不孤單!小羽姑娘上課時也要不斷提醒自己,實行了好一會兒才把這變成一個習慣。

當家長實行這法寶後,你會發現孩子慢慢與你建立信任,知道自己可以安全地在你面前表達情緒,更加懂得處理情緒的起落。


法寶四:等候孩子,講他有空間思考


我的學生中有一個比較內向,起初我以為是她的語言能力較遲緩,所以很少主動與人說話。後來在評估中,我發現她的表達能力其實不錯,我當初估計她不說話的原因並不對。

過了幾堂課後,媽媽來了上課,我觀察了媽媽跟孩子玩的過程,就明白了為何孩子不喜歡說話。


媽媽跟孩子在玩煮飯仔

「呢個咩嚟?」 「呢個咩嚟?」

「呢個咩嚟?」

「呢個咩嚟?」......


在短短的一分鐘內,媽媽指著不同的食物,問了孩子很多次問題...有時候,孩子根本未回應,媽媽已經說了答案,然後再問下一條問題。孩子完全沒有思考和回答的機會... 以下是另一個例子:

👨🏻:「你想食咩?」

👧🏻:(在思考有什麼可以選擇)

👨🏻:「去飲茶定食壽司?」

👧🏻:(思考飲茶和壽司的不同)

👨🏻:「壽司店好多人排隊,今日都係去飲茶啦!」

👧🏻:(無奈地)「好…」


其實家長問完問題後,很多時心中已經有答案,根本不是真正的問孩子...我常常告訴家長,這是「假民主」。沒有給孩子適當的等候,亦沒有給他選擇的空間。


孩子比我們需要更多時間去思考和組織,下次問完問題後記得耐心等候回應!⛔️


法寶五:說出感受,紓緩孩子的情緒


感受是一個較抽象的概念,孩子需要長些時間和多經歷好幾次類似的事件,才能學懂表達情緒的詞彙。


年紀較小的孩子面對負面感受時,很多時未能自行說出感受,會用其他方式表達(例如:哭、大叫、拋物件、打人等)。這時候,成人就需要協助孩子表達感受,讓他們知道如何說出自己的想法。


除了「開心」和「不開心」外,形容感受的詞彙其實很多:


「我知道你今年生日冇得出街,一定會好失望!」

「你輸咗遊戲,有少少唔忿氣!」

「因為爸爸話唔可以繼續睇電視,你有啲嬲爸爸。」

「你最鍾意食嘅糖跌咗落地下,我知道你好傷心。」


雖然說出感受後,問題不是馬上被解決,但孩子會覺得被明白,情緒會得以紓緩。而且累積經驗後,他會慢慢學到更多情緒詞彙,以後也會學懂表達自己的感受。


同時,我也鼓勵成人們向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,孩子會慢慢明白,同時培養出他的同理心!❤️



27 次查看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